在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,养老保障体系改革成为民生领域的重要议题。国家明确以“双轨并行”策略推进养老新政,通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调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广,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,为老龄化社会注入更多制度温度。

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再提标,兜底保障惠及1.7亿人
根据国务院部署,2025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将提高20元,调整后最低标准达到每月200元。此次提标覆盖全国1.7亿城乡居民养老金领取人群,重点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,旨在缓解农村及城镇非就业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压力。自2018年以来,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已连续7年上调,累计增幅超过60%,逐步缩小了与职工养老金的待遇差距。财政部数据显示,中央财政为此新增补贴逾300亿元,地方财政同步配套投入,确保政策落地见效。

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铺开,年度缴费上限1.2万元激发多层次保障
作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核心举措,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4年12月15日全国推广以来,开户人数已突破7000万大关,年度缴费上限维持1.2万元。政策通过税收递延优惠吸引参保,缴费阶段可享综合所得税前扣除,领取时按3%税率单独计税,有效提升长期储蓄积极性。产品供给持续优化,涵盖储蓄存款、商业保险、公募基金、理财产品及国债等956款专项产品,满足多样化投资需求。此外,新政增设“重大疾病”“领取失业保险金”等提前领取条件,增强制度灵活性。
双轨协同发力,构建可持续养老生态
此次养老新政的双轨推进,既强化了政府托底责任,又激活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。基础养老金提标直接改善低收入老年群体生活质量,而个人养老金的扩容则通过市场化运作拓宽养老财富积累渠道。人社部表示,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缴费激励机制,探索“消费返现缴存”等创新模式,并推动养老金融产品与智慧养老服务深度融合,助力实现从“老有所养”向“老有优养”的跨越。
随着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,养老保障体系的持续优化不仅是民生工程,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。2025年养老新政的落地,标志着多层次、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迈向成熟,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更具韧性的解决方案。